学校首页  |   网站首页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文件精神  |   师德师风  |   两史资料  |   育人工程  |   典型事迹  |   校园文化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育人工程
协和话题面对面第三期之大学生与手机
基础部 2014-01-15 15:56:31 浏览2694次

    一、当前大学生拥有手机的现状

针对大学生手机拥有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500份,有效率为100%。在500份问卷中有手机的483人,没有的17人,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了96.6%,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手机消费的旺盛群体,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从手机拥有的性别分布来看,差别并不明显,男生手机拥有率为56%,女生手机拥有率为44%;从年级分布来看,新生手机拥有率为65%,老生手机拥有率已达90%以上,高年级明显占优,这与新生尚未适应大学生活,联系较少有关。在我们的访谈中,多数新生都在积极寻求手机购买机会。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的问题

    1.认知程度差

手机认知度是指对于手机品牌功能、价格承受、作用影响等方面的认知程度。一份调查表明,大学生喜欢时尚、价廉、实用的手机,诺基亚等品牌手机成为首选,但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存在着盲目攀比、虚荣炫耀、追赶潮流的现象,乃至甘愿承受不必要的经济压力。笔者也亲身感受到,不少大学生的手机比较时尚,价格多在千元以上,比教师使用的手机还要高档时尚。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手机定位不够准确,不像成人追求“够用就行”的实用原则。

    2.手机依赖性高

手机依赖性高,表现为若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心情不佳、思维迟钝,呈现出“手机中毒症候群”,影响学习注意力,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难以保证学习效率。

  3.手机易引发的犯罪

第一,把手机作为一种有形财产实施的违法犯罪。手机因体积小且价高,实用普及、易得手、易销赃,已经成为“两抢一盗”犯罪的主要目标。

第二,利用手机通讯功能实施违法犯罪。以手机短信方式宣传色情、赌博、发布假中奖信息,宣称奖品是电脑、轿车等,然后骗取对方汇来的几百元至几千元的空运费、手续费、个人所得税等各种费用。

第三,利用手机新功能实施违法犯罪。手机偷拍的照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网站论坛上,这些图片大多是女性图片。有用手机摄录他人的秘密谈话、录音录像,然后通过短信或者上传到网络上的方式进行非法传播。

     三、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手机的大量生产,特别是山寨机的应运而生,以其强大的功能,时尚的外形,低廉的价格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大大提高了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率。

2.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校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据统计一个大学生每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上,除去基本的食物、必需品支出外,每月都会有剩余。

3.通讯工具时代特征的体现

   知识经济、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极大的推动着通讯工具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话、mp5等已不在是十年前的稀有物品,现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在大学的学生们也不例外。

(二)主观原因

    1.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特点

调查显示,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每月消费主要用于购买书籍、文具等学习方面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5.6%;而每月主要消费在娱乐性支出、电子产品以及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学生,比“80后”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91.9%的学生配有手机或小灵通,几乎实现“人手一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而购买了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接近六成,甚至有8.1%的学生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追求时尚,凸显个性,表现自我成为购买电子产品的主因。

2.攀比的引诱

时尚、炫酷的手机外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能购买到心仪的产品,让大家“瞧得起”,“有身份”,不惜“节衣缩食”更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来索取财富满足自己私欲,盲目攀比害人害己。

3.娱乐的需要

51.6%的同学认为手机娱乐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感受让他们沉迷于手机游戏,长期乐此不疲。手机游戏的五彩纷呈,虚幻世界的身临其境,对于好奇心十足的“90后”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三、主要影响

1.生活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

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困扰主要有: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笔者的一个学生就因为手机短信被骗走了2000余元。手机传播的黄色信息,比如色情文学、色情图片、色情视频等在男生中散播的不良影响要高于女生。

  2.学习方面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据笔者调查,只有部分学生表示手机的电子词典功能有助于学习。在回答“手机是否能帮助您学习”这个问题时,在近500份有效问卷中,没有学生选择“很大帮助”选项,大多选择“一般”选项。可见,手机对于学生的学习促进作用不大。在访谈时,有学生反映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搜老师所讲内容的情况,但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听讲与阅读材料,只是便于直接找到需要的现成答案。在回答“您是否发现有用手机考试作弊的情况”时,相当多的学生选择了“有”,甚至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很多”。一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课堂携带手机,且90%以上的学生手机处于待机状态,只有5%的学生选择关机或不带手机。

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按说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在500份的问卷调查中,有300份学生答卷反映老师对此的态度是“宽容”或“无视”。也就表明,大多数大学老师对于接打手机的现象过于心慈手软,实际上是放弃了应尽的管理职责。这当然也有大学老师的无奈在里面,就笔者的体会,光靠老师课堂上的制止、斥责等,对于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干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在访谈时,也有学生反映,在课堂上感到教学内容厌倦时,就选择摆弄手机来打发时间,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课堂教学可以活泼一些、新颖一些,但总有些内容是需要积极动脑的,总有些科目是相对枯燥的,这就总是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求知的过程不全是轻松愉快,更多是艰辛苦恼,“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大道”,而携带手机往往会成为学生逃避艰苦的智力劳动的一种出路。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3.健康方面

从身体健康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在访谈时,个别学生也表达了对于手机危害身体的一定程度的担忧。但目前看来,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精神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会对手机铃声产生幻听反应,在落下手机时会表现出严重的依赖性,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感情、价值取向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手机的便捷性必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导致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心态调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演绎能力等方面会有所下降。

    四、引导措施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手机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潮流之一,其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目不暇接的无措感,假如管理者一味保守的话,只会越来越落伍,很难适应新时尚元素带来的挑战,与其被动地落在后面不如领先一步走到前面。作为学生的管理方,无论行政人员还是教师,都应该关注手机的最新动向,并且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影响较大的手机文化活动,诸如手机文化网、手机文化节、手机博览会、手机文学大赛等管理方案。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及时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大学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1.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认识观。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摇篮,在手机认识方面完全有优势,应该利用既有的资源优势,开办专门的手机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克服虚荣攀比心理,增强对于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辨别力,增强对于黄色信息的免疫力,养成健康的性观念。

2.帮助学生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德育工作者要主动的把手机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平台。帮助学生抵制低俗的手机文化观,树立高雅的手机文化观。从思想道德的角度,让学生增强手机使用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自觉意识,自觉的约束自己,不主动传播垃圾信息,更不主动的制造垃圾信息。发动大学生,积极举报社会上不良商家的垃圾信息制造行为,抵制不良商家的广告信息过度的行为,及时发现利用手机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3.帮助学生增进手机使用的文化内涵。大学生是比较优秀的文化阶层,应该有利于丰富手机的文化含量,提升手机文化的文明层次。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手机文化的酿造方面远不是积极主动的一方,显得较为被动与盲目。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以短息接收为主,形成单一的“拇指一族”,作为“拇指文化”也显得层次不高,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克服这种单一的趋势,使手机文化丰富多样起来。比如手机报、手机文学,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事物,很有必要有效地利用。事实上,校方的很多通知、通告通过纸质发布张贴远不如手机播报迅捷有效,学校宣传部门可以制作专门的手机报,迅捷地提供精选的时事新闻、知识信息等,及时的发布节假、出行、学习等方面的温馨提示、善意建议等。应当利用学生手不离机的特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优质精选的短信播报内容。

(三)适度规范,除弊利兴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用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1.重要的场所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调查表明,很多学生支持学校在重要场合约束手机的做法。比如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应该制定专门的制度条款,要求手机关机或静音等。

   2.教职员工要有自觉的管理意识。对于教职员工,要提出手机使用管理上的具体要求,增强教职员工在这方面的责任意识。发动教职员工,让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地参与到管理中来,及时制止学生滥用手机的不良行为,尽早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3.重要源头要有科学的监控机制。校方应与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在手机文化的传播源头,特别是短信,图片,视频等制作,散发的源头,加大监控力度。事实上,黄色信息已经对广大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与性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年来,校园内外不断地出现手机裸拍,色情视频,打架斗殴等恶性散播事件,已经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毒瘤。因此,必须认识到建立有效监控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关各方面应当加大投入,力争杜绝不良源头,掐断传播途径,消减有害效应。

    手机的普及是现代生活的一件大事,它的兴起不啻于一场媒介革命。谁先利用好它,谁就先占有了信息传播的有利位置。手机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最新潮流与发展趋势,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还明显发育不够,但也具有无限的开拓空间。大学生理应成为时代骄子与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随波逐流于其后。最重要的,高校应当利用手机快捷方便,随身携带等优势,把手机作为传递知识,通报信息,促进学习,融洽关系的沟通平台,应当把手机作为塑造人格,培育精神,涵养道德,提升境界的德育平台,还应当把手机作为了解学生,帮助学习,关心生活,解决问题的管理平台。

    五、小结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让手机使用更为科学合理,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更多>>
10-06
09-21
09-14
07-02
05-04
04-29
04-28
04-26
典型事迹 更多>>
09-16
09-05
06-22
06-22
06-22
03-10
03-08
02-15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郭店校区)邮编:250109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临港街道温泉路5688号(遥墙校区)邮编:250107
版权所有©山东协和学院 鲁ICP备11018403号-1   鲁公网安备37011202000511